来源:中国网 | 2022年12月02日 17:04
塑料这种新型“入侵物种”正在吞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行动,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将超过鱼类,人类的生命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2019年3月16日,一头雄性幼鲸的尸体在菲律宾达沃湾被发现,科学家解剖后发现,它的胃里有约40公斤的塑料垃圾,其中很多已经发硬。胃里的塑料长期挤占空间,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水分,这头鲸鱼是被饿死的。
当地时间2018年7月14日,比利时西佛兰德省布鲁日,由5吨塑料垃圾打造的10米长巨型鲸鱼跃出“太平洋”的艺术装置展出。图/视觉中国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画面常常让人触目惊心。从20世纪五十年代投入使用以来,塑料的产量呈现指数型增长,并且通过多 种途径排入海洋。塑料垃圾逐渐成为数量最多、危害最大、最为持久的海洋垃圾。
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终结塑料污染:制定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文书》,目标是到2024年底前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决议提出,终结并不等同杜绝,而是要从塑料的生产、消费和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促进塑料的可持续,减少塑料污染。第一次政府间谈判已于11月28日启动。
无孔不入的塑料垃圾
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它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累计生产的塑料有83亿吨,在过去四十年中,产量翻了两番多,但是总体回收率还不到10%。海洋中现有近亿吨的塑料垃圾,每年仍有约900万-1400万吨塑料继续流入,并且在逐年递增。
大量的纤维、建材、食品袋等塑料制品,通过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还有焚烧后的空气传播,最终都会进入海洋。
配图/视觉中国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21年10月的报告,管理不当导致的陆源垃圾占海洋垃圾总量的70%以上,其中河流输入是最主要的途径,每年河流会将约80万-270万吨塑料垃圾送入海洋。除此之外,海洋运输、渔业和水产养殖产生的塑料废物泄漏也占小部分。
目前每一个大洋中至少都有一个垃圾带,其中最大的是北太平洋垃圾带,面积有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蒙古国的面积。
由于经济增长迅速,人口密集,海岸线漫长,垃圾处理能力落后等原因,东南亚地区成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热点地区。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程和生态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表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东南亚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塑料消费不断增加,但落后的垃圾处理系统根本无法应对,海洋减塑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问题。
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造成的伤害最为明显,鱼类、鸟类因为被缠绕或误食而影响生存,海底微生物和珊瑚礁因为阳光被遮蔽,无法生长而死亡。
被渔网紧紧缠绕的海龟。图/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塑料被人类所忽视,危害却巨大,那就是微塑料。包括牙膏、洗涤剂里的晶体,衣物表面的纤维,还有在海水侵蚀、日晒等作用下分解成的塑料微粒。
微塑料的弥漫性强,肉眼不易察觉,被洋流带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在微塑料热点地区,每平方米海水中会有190万个塑料微粒。
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区域化学品管理室主任陈源表示,微塑料会吸附和携带环境中的污染物,并随着食物链不断累积,最终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切断增量迫在眉睫
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不断增加,要想实现海洋减塑首先要切断增量,从塑料的设计生产到消费环节,始终坚持可持续理念。
季君晖表示,“过度使用可以控制,但使用无法控制”。塑料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可降解塑料作为替代品将有助于从产业链的前端有效控制塑料污染。
目前已经有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其共聚酯(PBAT)等生物降解塑料,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消化,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PLA的餐具,PBAT的塑料袋被广泛使用。还有印尼以海藻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包装袋,韩国以大米为原材料制造的可食用吸管等。
热带海滩和水里的垃圾。图/视觉中国
但是在陆地上可降解并不等于在海水里也可以实现。季君晖向记者解释,与陆地相比,海水中的微生物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温度较低,现有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对于海洋减塑难有贡献。
季君晖团队从2017年开始针对海水环境攻坚克难,最终研发出全自然域降解塑料。这种新型材料保留了原有塑料的性能和外观,既能在海洋水体中降解,也能在土壤中降解,可应用在渔网、塑料袋、塑料瓶等主要塑料制品领域。该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正在探索产业化的未来。
季君晖表示,全自然域降解塑料不是生物降解塑料的更新换代,而是全新的颠覆性的技术,随着工艺的完善和成本降低,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塑料制品替代需要功能、成本和生产规模都能跟得上,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消费环节,各国都相继出台了押金、罚款、征税、限塑等治理政策,重点打击最常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欧盟2019年出台“一次性塑料指令”(SUPD),一次性餐具、饮料瓶等十种常见产品被禁止使用塑料生产,甚至被禁止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禁令如此严格,是由于现有可降解塑料并不能解决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
2020年中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限制多种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包括餐具、塑料袋等,被国内业界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2019年07月31日,青岛,农贸市场里“落实限塑令 减少白色污染”标语。图/视觉中国
陈源表示,减少海洋塑料增量的主要方式是严格做好陆源塑料废物管理,规范海洋作业活动,同时在上游环节完善塑料产品生态设计,中游环节减少塑料、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的消费,提高全民参与减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尤为重要。
减少存量任重道远
面对现有巨大数量的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利用是必要手段,但是现实困境仍然存在。
陈源表示,海洋中的废塑料降解速度缓慢,需要依靠人工清理,但成本高、难度大,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清除海洋塑料的行动。
季君晖也感慨,“人类对于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塑料,束手无策。”
目前主流的塑料垃圾处理方法包括机械粉碎、焚烧发电、热分解和溶剂分解等。也有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升级版的海洋微生物,可以在海水环境中有效降解多种塑料。不过学界仍担心这类微生物的应用是否会对现有海洋中的基础设施、地下管道等造成破坏,以及成本过高难以实现产业化等问题。
当地时间2021年6月23日,墨西哥特拉克帕克,当地鼓励企业回收塑料碎片,利用这些垃圾生产出实用、耐用和可循环的产品。图/视觉中国
季君晖告诉记者,有三种塑料很难回收,首先是不经济回收,比如塑料袋、塑料泡沫等价格低廉的产品。其次是不能回收,比如油漆桶,农药桶等可能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塑料。还有技术难以实现的回收,比如海洋里难以察觉却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科研副院长张彦峰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收的塑料种类纷杂,很多产品不仅由一种材料制成,而且部分产品的加工过程导致后续无法循环利用,“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现实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终结海洋塑料需要对塑料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设计阶段就将塑料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纳入考量,研发可降解技术,在源头做好精细化分类。并且着眼于多样化方式治理塑料污染,形成废塑料回收利用网络和产业链条。同时提高全民禁塑意识,树立环保全新理念,在消费端减少塑料污染的产生。
季君晖表示,海洋减塑是全社会、全人类的问题,需要每一个环节都引起重视,承担责任,共同努力。